关于我的祖辈是哪里来的那些事 作者: Semesse 时间: 2022-02-07 分类: 百草 > “这是舅公,这是表叔”,母亲把我领到众亲戚面前,“满嬷,表叔的老婆叫啥子,表嫂哇”,她扭头小声问奶奶。“表婶嘛”,奶奶也小声地应。 > > “舅公,表叔,表婶,幺爸幺妈”,我逐一叫完才得坐上桌。筷子刚到手里,舅公先开了口:“你在哪会读书嗄,华东石油大学?”,“是中国石油大学,在青岛”,我刚叫过的亲戚中的某位代我回答了。“嚯,高材生,我们屋头的高嗷嗷嗷材生”,满桌人都哄笑起来。 > > “在哪会上班诶?”,舅公吸了一嘴烟。“在北京!就那个敨音!”,亲戚中的另一位扯起嗓子抢答,“好久帮我推到热门上头,安?”,他转过头盯着我。我涨红了脸,一边摆手一边摇头,“不是得、真不是得”,接着讲了一些什么“鸡架”“前端”“运维”之类晦涩难懂的话,桌上又暴发出一阵笑声。 > > “欸,你准备好久调回成都”,还是刚才那位亲戚,“不,不回来了,我就在北京”,“那二天我们不是只能到北京来找你?”,我支支吾吾发不出声。“欢迎幺爸来北京耍嘛”,母亲嫌我不识趣,“看嘛,娃儿这么大了还不经事”。 > > 寒暄大概就此毕了,大人们继续聊起之前的话题。我随意夹了一些菜,灰溜溜地梭回自己房间。 > > —— 色魔《非必要不返乡》 我回到房间之后,~~开始琢磨一些奇怪的问题~~。每次听到我妈称呼爷爷奶奶的时候都会好奇这些称呼对应的写法,以及为什么从来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 这篇文章里面的「满嬷」其实念作「man2me1」,是我妈对我奶奶的称呼。 由于只有读音,这两个字的写法是我猜测的。和满嬷相似的是满叔「man2su4」——我妈对我爷爷的称呼;以及满满「man2man1」,回老家之后我应该对某位亲戚的称呼。 最开始我以为「man2」应该是「嫚」字,但我用“mansu”和“manme”两个关键字搜索,基本上没有有效的内容。直到换了“manman”发现了一个[来自古老贴吧的线索](https://tieba.baidu.com/p/2574524183?pn=2): > 叫"满满"的正字是"晚晚"[1],"晚,叔也",指出生比父亲"晚"的兄弟,"晚"也有"小"的意思,这里同"幺",有些地方叫最小的舅舅还有最小的爷爷为"晚舅""晚爷"的就是取这个意思 「man」应该是满(晚),「su」可能实际是「shu」,顺藤摸瓜我又找到了[新的资料](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BB%BF%E5%8F%94&search=%E6%BB%BF%E5%8F%94)。词典里的四县口音和我妈的发音完全一致(甚至音色都非常像),那么这个称谓很可能就是来自客家话的满mân叔suk[2]。 至于「满嬷」,我并没有在客家话词典中找到对应的词。我猜可能是满mân妹moi这个词在到处都是四川话的环境里发生了某些奇妙的变化;也有可能是这些土广东话称呼在传授给后代的时候由于没有客家话的母语环境,后代只能学到一个比较像的发音,就像我学不会大舌音一样( 考虑到四川其实还是有一些仍在说客家话的人群[3],那么我家里会有一些客家话词汇也不足为奇。只是我妈对爷爷奶奶的称呼着实奇怪,恐怕这些词汇在流传过程中连原本的含义都丢失了。 > 我的脑中映出一副画面[4]——两百年前,随着《招民填川诏》的颁布,一帮广东农民怀着对永业田和税收优惠的向往不远千里来到了现四川省三台县的一个小山㮟里,见山形似羊角,便为其取名羊角村,定居与此。 > > 两百余年的繁衍中,有时我的祖辈也会与从云南来的少民女子通婚,为了能顺利沟通,男女双方都在日常中使用四川话,原先的土广东话没了使用的土壤,逐渐丢失。到最后只剩下对亲戚的称呼还保留了几个,但已经没有人知道这些称呼是什么意思了,甚至连发音也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扭曲。 > >直到两百年后的一天,一位少年对这一切的来源感到好奇,打开了搜索引擎... 感觉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查下去,可能会有更多有趣的推测 但是好困( 1. 根据[这篇知乎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21342/answer/871623516)这个说法应该来自《长沙方言词典》 2. [客语白话字](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a%CC%8Dk-fa-s%E1%B9%B3) 3. 比如我的高中室友,他是洛带人,用客家话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我几乎听不懂( 4. 可惜留下来的只有这几个客家话的称呼了,很难推测是哪一支 5. 我向奶奶求证了一下,我家的确是湖广填四川时期到四川来的,而我妈则世代都在重庆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