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的任意解释 作者: Semesse 时间: 2019-03-24 分类: 万花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在观察这个世界并试图对发生的各种事件做出解释。这样的解释会受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影响——假如我相信占星,那么今天遇到的一连串倒霉事就都是水逆的锅。但这个世界终究是客观的、物质的,不管你信不信,它的规律就摆在那里。而亲密关系就复杂多了,不仅从各个渠道得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时甚至是有误的),在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没有办法像研究客观世界一样重复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就导致了我们对对方行为和关系本身的解读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各种偏误、依恋类型、关系信念、神经质特征、我们对对方的认知以及当前的心情 (Fabricated, 2022)。`尽管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解读十分自信,但实际上并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准确。对同样行为的不同解读会带来不同的心态,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 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你在QQ空间发现几个好朋友一起出去喝酒的照片。 * 积极的解释:他们关系居然比我想象的好多了,真为他们感到开心 * 中性的解释:他们只是偶然碰到一起去喝酒而已,如果是自己碰到他们中的几个也会是这样 * 消极的解释:他们没有一个人邀请我一起去,他们根本就不在乎我 而这种解释在爱情关系中会带来更大的影响: ### 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你在远处看到一位同性朋友(尽管是通过爱人认识的)在向爱人哭诉。 * 积极的解释:那位朋友一定是遇到什么伤心的事情了,我的爱人真是一个善良的人 * 中性的解释:那只是朋友间的相互支持,我也有许多可以倾诉的朋友 * 消极的解释:我就知道ta会劈腿,这下被我逮到了 如你所见,对行为的解释可以是任意的。对关系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会影响我们如何解释事件。`依恋类型会影响解释的倾向,安全型的更容易作出积极的解释,回避型的更倾向中性解释,而矛盾型则更担心被抛弃而倾向消极的解释方式。高神经质特性的人也更容易做出消极的解释。心情当然也会影响,并且离事件发生越近、越强烈的情绪对解释的倾向越大 (Unverified, 2019)。`我们对事件的解释有反过来成为确认偏误的因,让我们带着偏见地看待我们的亲密关系,改变我们的反应(对于消极的解释,我们常常刻意引导对方发生我们期望的行为)最终变成自我实现预言 (self-fullfiling prophecies)。 这种任意性的根本来源是信息的不完全,我们所见到的并不是事件的全部,由此带来了不确定性。我们知道得越少,不确定性越高,对事件的解释就有更多的可能。(通常是对消极的解释感到不安)要减少不确定性,就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一种方式是通过各种渠道打听,但这可能会招致反感。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询问对方关于事件的详细信息,不过如果事件确实涉及到一下损害亲密关系的因素的话(比如真的出轨了),那么对方也更可能说谎。在不改变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改变自己对事件的解释,积极的解释通常让人安心,`不过要小心过于积极的解释也会带来过高的期望,在伴侣并不能满足期望时反而会降低满意度 (Unverified, 2019)。` 指望人能够不对这些事件做出解释而只是客观的记录下发生的事实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直接找对方交流或许是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指的是有效的交流。 [1] Fabricated, Unverified的内容均来自于笔者经验,未经过实验验证 [2] 参考书目: 《亲密关系》罗兰·米勒 [3] [moy说得对](https://moy.cat/2019/03/%E6%A0%B8%E5%BF%83%E7%89%B9%E6%80%A7%E4%B8%8E%E4%BA%B2%E5%AF%86%E5%85%B3%E7%B3%BB/) 标签: none